首页 > 新闻中心

重磅!长三角一体化规划出炉!

发布时间:2019-12-02 23:04:41

来源:腾讯

       新华社公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纲要提出:

       到 2025 年,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

       到 2025 年,中心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控制在 2.2:1 以内,中心区人均 GDP 与全域人均 GDP 差距缩小到 1.2:1,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70%。

       到 2025 年,铁路网密度达到 507 公里 / 万平方公里,高速公路密度达到 5 公里 / 百平方公里,5G 网络覆盖率达到 80%。

       到 2025 年,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总体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 80%以上,跨界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 80%,单位 GDP 能耗较 2017 年下降 10%。

       到 2025 年,人均公共财政支出达到 2.1 万元,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 11.5 年,人均期望寿命达到 79 岁。

       到 2035 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

示意图

       长江三角洲区域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面积 35.8 万平方公里)。以上海市,江苏省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盐城、泰州,浙江省杭州、宁波、温州、湖州、嘉兴、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 27 个城市为中心区(面积 22.5 万平方公里),辐射带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以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面积约 2300 平方公里),示范引领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以上海临港等地区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打造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战略定位: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全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规划纲要规划期至 2025 年。

       一起了解下大蓝鲸有哪些利好:

       教育、医疗、文化一卡通共享

       发挥江苏制造业发达、科教资源丰富、开放程度高等优势,南京江北新区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以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一卡通为着力点,加快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都市圈建设,提升都市圈同城化水平。统一规划建设都市圈内路、水、电、气、邮、信息等基础设施,加强中心城市与都市圈内其他城市的市域和城际铁路、道路交通、毗邻地区公交线路对接,构建快速便捷都市通勤圈。实现都市圈内教育、医疗、文化等优质服务资源一卡通共享。

       率先开展智能汽车测试

       推动互联网新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率先开展智能汽车测试,实现自动驾驶汽车产业化应用。

完善特大城市的积分落户制度

       全面推进人的城镇化。完善适应上海超大城市特点的户籍管理制度和南京、杭州特大城市的积分落户制度,提升中心区其他城市人口集聚能力,全面放开Ⅱ型大城市、中小城市及建制镇的落户限制,有序推动农村人口向条件较好、发展空间较大的城镇、特色小镇和中心村相对集中居住和创业发展。

       统筹规划长三角数据中心

       加快推进 5G 网络建设,支持电信运营、制造、IT 等行业龙头企业协同开展技术、设备、产品研发、服务创新及综合应用示范。统筹规划长三角数据中心。

       围绕城市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等领域,支持有条件的城市建设基于人工智能和 5G 物联的城市大脑集群。支持北斗导航系统率先应用,建设南京位置服务数据中心。全面推行长三角地区联网售票一网通、交通一卡通。

       构建高品质快速轨道交通网

       加快建设集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于一体的现代轨道交通运输体系,构建高品质快速轨道交通网。围绕打通宁宣黄、宁扬宁马等规划项目开工建设,宁杭二通道的规划对接和前期工作。以都市圈同城化通勤为目标,加快推进城际铁路网建设,推动市域铁路向周边中小城市延伸,率先在都市圈实现公交化客运服务。支持高铁快递、电商快递班列发展。

       加快省际高速公路建设,对高峰时段拥堵严重的国省道干线公路实施改扩建,形成便捷通达的公路网络。加快推进宁马、合宁、京沪等高速公路改扩建,提升主要城市之间的通行效率。

       优化提升杭州、南京、合肥区域航空枢纽功能,支持苏南硕放机场建设区域性枢纽机场。加强航空货运设施建设,加快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淮安航空货运枢纽建设。

       探索建立污染赔偿机制

       建立长江、淮河等干流跨省联防联控机制,全面加强水污染治理协作。建立健全开发地区、受益地区与保护地区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建立污染赔偿机制。在太湖流域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在长江流域开展污染赔偿机制试点。

       推动诚信记录共享共用

       建立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信息沟通和应急联动机制

       完善住院费用异地直接结算,开展异地就医门急诊医疗费用直接结算试点工作。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合作,推动重大传染病联防联控。推进社会保险异地办理,开展养老服务补贴异地结算试点。实施民生档案跨区查档服务项目,建立互认互通的档案专题数据标准体系。探索构建长三角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居民异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并便捷结算,推动实现资源均衡分布、合理配置。

       共建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依托高铁网络和站点,推出"高铁+景区门票""高铁+酒店"等快捷旅游线路和产品。建设旅游信息库,建立假日旅游、旅游景区大客流预警等信息联合发布机制。探索推出"畅游长三角""惠民一卡通""旅游护照"等产品,改善游客旅游体验。

       推动诚信记录共享共用,健全诚信制度

       建立重点领域跨区域联合奖惩机制,不断提升各类主体的诚信感受度。加强信用建设区域合作,优化区域整体信用环境。聚焦公共服务、食品药品安全、城市管理、全域旅游、生态环保、安全生产等领域,实行失信行为标准互认、信息共享互动、惩戒措施路径互通的跨区域信用联合惩戒制度。建设长三角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与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息交换共享。

       鼓励老人异地养老

       共同构建数字化贸易平台。加快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宁波、苏州、无锡、义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合力打造全球数字贸易高地。

       建立区内公共服务便捷共享制度

       推进实施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逐步实现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目录的统一。鼓励老人异地养老,实现市民卡及老人卡互认互用。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方面率先实现"同城待遇"。按可达性统筹 120 服务、110 服务范围,统一使用 021 电信区号。